For pet owners
引言:寵物忍痛是天性,主人觀察是關鍵
寵物不會用語言表達疼痛,甚至可能因生存本能而隱藏不適(Mathewsetal.,2014)。據統(tǒng)計,超過50%的慢性疼痛案例因主人未能及時察覺而延誤治療(AAHA,2020)。本文結合獸醫(yī)研究與臨床案例,教你通過行為、生理與互動變化,成為寵物健康的“第一守護者”。
一、行為變化:疼痛的“非語言密碼”
活動模式異常
?躲避與退縮:疼痛的貓可能躲藏于角落,狗則減少社交互動(Benitoetal.,2016)。
?姿勢僵硬:如弓背(貓腹痛)、單腳懸空(關節(jié)痛)或拒絕跳躍(髖關節(jié)疾病)。
?過度舔舐:局部頻繁舔咬可能提示外傷、關節(jié)炎或神經痛(Epsteinetal.,2015)。
情緒與性格突變
?攻擊性增強:溫順寵物突然抗拒觸摸(尤其觸碰疼痛部位)。
?焦慮表現:踱步、顫抖或異常發(fā)聲(如貓咪長時間低吼)。
?睡眠紊亂:疼痛導致淺眠易醒,或嗜睡逃避不適(Lascellesetal.,2018)。
案例支持:一項針對犬骨關節(jié)炎的研究發(fā)現,68%的患犬出現活動量減少,42%表現出攻擊性(Brownetal.,2013)。
二、食欲與活動量:健康狀態(tài)的晴雨表
食欲下降的潛在風險
?口腔問題:牙周病、口腔潰瘍導致進食困難(可檢查牙齦紅腫或流涎)。
?內臟疾病:腎衰、胰腺炎等常伴隨食欲驟降(需結合嘔吐、腹瀉判斷)。
?研究證據:疼痛引發(fā)的應激反應會抑制胃腸蠕動,導致厭食(Gaynoretal.,2015)。
活動量監(jiān)測技巧
?量化記錄:使用智能項圈或手寫日志,對比每日行走時長、玩耍頻率。
?閾值參考:健康犬每日需30分鐘以上中強度運動,若減少50%需警惕。
三、生理指標:不容忽視的“紅燈信號”
基礎生命體征異常
?呼吸急促:靜息狀態(tài)下呼吸頻率>30次/分鐘(貓)或>25次/分鐘(狗)。
?心率升高:犬正常心率為60-140次/分,貓為140-220次/分,持續(xù)偏高需排查疼痛或感染。
體態(tài)與體表變化
?肌肉萎縮:單側肢體變細提示長期代償性跛行。
?瞳孔擴張:持續(xù)瞳孔放大可能與急性疼痛或神經系統(tǒng)損傷相關(Robertsonetal.,2018)。
四、家庭監(jiān)測法:3步鎖定疼痛來源
觸診自查
?輕柔按壓法:沿脊柱、關節(jié)、腹部輕觸,觀察退縮、呻吟或肌肉緊繃反應。
?關節(jié)活動度測試:緩慢彎曲四肢,健康寵物應無抵抗。
互動觀察實驗
?零食誘導測試:用食物引導跳躍/攀爬,拒絕執(zhí)行可能提示骨骼疼痛。
?玩具反應評估:對喜愛的玩具失去興趣需懷疑全身性不適。
疼痛評分工具
推薦使用CMPS(貓?zhí)弁戳勘?或CBPI(犬慢性疼痛指數)(Duttonetal.,2020),可通過獸醫(yī)獲取標準化問卷。
五、何時就醫(yī)?黃金時間窗與檢查建議
?緊急情況:突發(fā)嚎叫、無法站立、腹部緊繃(疑似胃扭轉)需立即送醫(yī)。
?慢性疼痛:若上述癥狀持續(xù)>48小時,應進行血液生化、X光或超聲檢查。
?專家提醒:老年寵物每6個月體檢一次,重點關注牙科、關節(jié)與內臟健康(AAHA,2020)。
六、專家建議:疼痛管理的3大原則
1. 不擅自用藥:人用止痛藥(如布洛芬)對寵物可能致命,需遵醫(yī)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。
2. 多模式鎮(zhèn)痛:結合藥物、激光理療、針灸和營養(yǎng)補充(如軟骨素)綜合干預(Lascellesetal.,2019)。
3. 環(huán)境適配:提供軟墊、防滑地板、斜坡等減少疼痛部位壓力。
疼痛不是寵物的義務,細心是主人的責任
早期發(fā)現疼痛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,更能避免慢性疾病惡化。記住:“異常就是信號,改變值得深究”。從今天起,每天花5分鐘觀察寵物的眼神、步伐與互動,讓愛藏在科學里。